品读|“官二代”高澄之死告诉世人,不要小看身边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资治通鉴》那些奇人异事9

文/图 七品草民

高澄死了。

很意外,一世英名竟葬送在一个厨子之手。而这个厨子——兰京,高澄从来没用眼睛夹他一下。在高澄眼里,兰京算个屁,甚至屁也不是,就是一个“膳奴”,不允许赎放的奴隶。

他爹高欢,也是一代枭雄,不啻于曹操。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后叛降尔朱荣。尔朱荣被杀之后,趁机收拾了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

后来,与孝武帝闹矛盾,高欢竟然逼走了皇帝,另立元善为孝静帝。有人说高欢很像曹操,一直遥控朝政。也有人(后来的西魏宰相宇文泰相面)说高欢担心贺拔岳,所以没敢夺权“禅让”。

高欢病了。因为久攻玉壁不下,西魏韦孝宽“随机拒之”,折腾了近两个月。高欢无能为力了,“智力皆困”,这一战耗费精力太大了,“因而发疾”。

高欢知道时日不多,对高澄说,“孩子有啥顾虑”?这高澄也真是太没人性,不担心爹的病情,却考虑接班的事了。

所谓“知子莫若父”,高欢直接说,“害怕侯景造反?”

高澄两眼放光,愁眉舒展。“对啊,爹。”

“对付侯景,慕容绍宗足够了。我一直没有提拔慕容,就是把机会留给你。”高欢把底牌亮给儿子。

侯景,高欢在能压制他,高澄却控制不了他,但是慕容绍宗可以对付。高欢还把韩轨、彭乐、潘相乐、段孝先、可朱浑道元、刘丰生等人员怎么使用安排,也一并考虑到了。

做厨子的兰京,一直准备刺杀高澄。机会终于来了,高澄找相好的琅琊公主,为了避免打扰好事,每次来幽会,手下保镖都撵出去。这次也不例外。而且,这次还要密谋篡权,跟陈元康、崔季屏等“谋受禅位”。

兰京不招而进,假装进来送饭,趁机察看情况。高澄认为他行动鬼祟,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司马光总喜欢让古代人做梦,尔朱兆如此,萧衍如此。)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藏刀于盘底,兰京再度闯进了,挥刀乱砍。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崴伤了脚无法逃走,躲在大床底下,最终被厨子杀死了。

高欢知道高澄结局如此,肯定死不瞑目。当然,并不是因为书中记载的邙山之战。他给高澄清理了强敌,预留了慕容绍宗克制侯景,却没想到高澄死在了一个囚犯手中。朱元璋好像也没有懂这个道理,给柔弱的孙子朱允炆清理登基荆棘,却未料到儿子朱棣抢了帝位。

真正的强大,不是把更强的对手灭掉,而是需要自身的强大。

高澄的傲慢导致了死亡的悲哀。而这悲哀估计与遗传有关,想当年,贺拔岳被杀之际,高欢没有瞧得起宇文泰,未能听从王基建议立即“击灭泰”,以至于后来宇文泰实力强势崛起。

原以为高澄会死于嫉妒的人手中,就像对待东魏静帝“倨慢顿甚”,而静帝“美容仪,膂力过人,能挟石师子逾宫墙”。如此文武英雄,确实“狗脚朕”,听说高澄死了,以为大权会自然回归,而不是迅速控制局面,抢夺军权。悲哀!

即将要篡权登基,改写历史的高澄死了。诺大的江山,落到了弟弟高洋手上,实在是造化弄人。当然,也有人猜测高洋幕后策划了这一切,不管真相如何了。究竟是高澄小瞧了身边人,无论是兰京这个厨子,还是高洋那个弟弟。

高洋继承父兄基业,建立北齐。高洋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而这位高洋曾经也是根本不入高澄法眼的。

高澄嫉妒这个比自己小的弟弟,同时更轻视他。“此人亦得富贵,相书亦何可解!”高洋韬光隐晦,在高澄面前常常贬低自己,而且装出一副顺从的样子。在家面对妻子,可以整天不说话,甚至“或时袒跣奔跃”,有人说是锻炼身体,也有人说装疯卖傻。

相对来讲,我倒倾向于后者,因为高澄的傲慢,高洋如果不善于隐忍,就没有后面高澄死后,干净利索的稳定了局势。“太原公洋在城东双堂,闻之,神色不变,指挥部分,入讨群贼”,出去之后,还对外宣称,大将军(高澄)被伤而已,没啥大碍,以此稳定军心,而且秘不发丧。陈元康死了,谎称外出公干了。连忙赶赴晋阳,掌控军权。

所有人都发现,高洋变了,似乎不认识。“晋阳旧臣宿将素轻洋”,到了之后才发现,“神采英畅,言辞敏洽”,小伙伴都惊呆了。至于后来,高洋再如何惊变,下巴是否还会拉长,还没有看呐。

正所谓:人无完人,也无废人;容人之短,海纳百川。记住不要小瞧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晴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