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的贵人沈力:央视第一位主持人,儿子是央视临时工成其遗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2020年7月的盛夏,北京空军总医院内一派草木繁茂,欣欣向荣之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在顶楼重症监护室病房,一位虚弱的老人平躺在病床上,她的心率逐步缓慢,最终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生命慢慢归于沉寂。

这一天是7月28日,是这位老人逝去的日子,而随后,多家媒体报道了老人逝去的信息。

包括朱军、曹可凡、张泽群等著名央视主持人均发文悼念老人的离去,之后在老人的追悼会上,倪萍、赵忠祥等知名主持人出席。

原来这位老人是被称为中国电视发展史的“第一滴水”的沈力,也是央视第一位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她亲切温和的荧幕形象陪伴观众度过五十年春秋,是那遥远的黑白荧屏上的一道光芒。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这也是全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在此之前,老百姓更多是通过电台广播收听国家消息、或是 娱乐 打发时间。

出生于1933年的沈力原名叫做沈力环,1958进入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工作时,领导觉得沈力环叫起来不顺口,便让她改名沈力。

沈力出身于名门世家,祖上是前清军机大臣沈桂芬,到了沈力环父辈,家境虽已不再显赫,不过重视教育的家风已经传承下来。

沈力环身为女子,身处乱世,却也得到了优良的教育,童年时期就已经多才多艺。

严谨的家风塑造了沈力环一生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其母是旧时代的大家闺秀,待人接物有方。

沈力五岁起,其母教导其要知礼节,要尊重长辈。

在街上遇见长辈要主动行礼问候,餐桌上要先等长辈动筷,长辈夹的菜要吃完,平时走路、坐立均要注意仪态。

多年后沈力作为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梳着利落的短发,时刻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行得端正、坐得端庄。

那优雅的举止、大方的谈吐,得益于母亲幼年给她的启蒙教育。

沈力刚满16岁,也就是1949年,报名参军,进入文工团,成为一名歌唱演员。

在文工团待了8年后,沈力从部队转业,进入广播学校学习播音。

沈力希望学成后去到电台工作,在1958年以前,我国主要媒体媒介是电台广播。

多少中国人通过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着国家大事、杂文轶事,多少中国家庭围绕着一台收音机度过温馨的饭后时光。

那台带着天线的长方形铁盒子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回忆。

但1958年,天津712厂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当闪着雪花的黑白影像出现在这小小屏幕上的那一刻,一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后北京电视台成立了,本来想着毕业进入电台工作的沈力,被领导选到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担当电视播音员。

初到电视台的沈力第一次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毫无经验,之前在学校学习播音,只需要对着话筒录制声音就行。

但此刻却是面对镜头,而且那时电视都是直播,沈力知道通过摄影机,她的面容声音会被荧屏前的万千观众看见。

她的形象也代表着电视台的形象,于是每次录制,她需要早起四小时开始背稿,对着镜子调整着自己的表情,把最好的荧幕形象奉献给观众。

电视很快引入千家万户,看电视节目成为那一代人新的消遣方式。

茶余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把灯光减弱,只有电视机的光照亮着每个人的脸。

看着为数不多的几个节目,和家人讨论着,跟着电视里的人一起笑一起哭,也成为一代人的家庭记忆。

当时电视节目不多,沈力主持的这一档节目内容包括众多,不仅有新闻、社教、文艺、 体育 ,还有节日庆典转播、大型晚会转播。

沈力成为观众于小荧幕上熟知的第一位主持人,那时她穿着一件白衬衣,棉长裙,留着一头婉约的短卷发,眼睛明亮有神,嘴角挂着亲切的笑容。

沈力亲切端庄的形象陪伴着广大观众从黑白屏幕到彩色屏幕时期,沈力在电视播音员的岗位上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到1974年,沈力开始学习转行当编辑。

后来电视台发展越来越完善,开始对节目内容进行细分,沈力也参与到制作新的一档节目,《为您服务》。

沈力不再只是背诵着已经写好的稿件,而是开始自己跟着同事调查,查询资料,写稿。

中国电视行业有了初步发展,沈力的身份由原来的“电视播音员”有了一个更加专业的称谓,那就是“主持人”。

正如这个称谓所言,沈力对电视节目有了更深的参与度。

《为您服务》定位于向观众普及日常知识,就观众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问给出解答,就如同早期的《家政女王》。

但《为您服务》包含的内容更广,除了日常的家务琐事,还有购物 旅游 、民法普及、社区服务、矛盾调解等等。

可谓是包罗万千,为了节目更加亲民,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沈力更是提出多去街上、或是居民家中,实地采访,并给出实际的帮助。

沈力由此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她的同事们回忆到:“那时候观众对电视台有什么意见,都会写信寄到电视台,有时候电视台一个月收到一万三千多封信,其中可能七千多封是写给沈力的。”

沈力自己回忆到,每次去收发室取观众寄给自己的信件,都需要找个麻布口袋装着,抱回来,堆在家里的书桌上,堆得老高。

那个时候工作忙,但是她依然坚持着每天读观众的来信。沈力经常读观众的信读到深夜,信中都是全国各地的观众情真意切的赞美,她倍感荣幸。

沈力还记得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观众,是一个青年人,特意坐火车从老家赶到北京,见到了沈力,送给她一条红色的围巾。

这位青年说这条围巾是自己亲手织的,自己一家都很喜欢沈力,每周都围绕在电视机前观看她的节目。

沈力回忆道:”那是北京的一个下雪天,天空中飘着白色雪花,脖子上围着那条玫红的围巾,心头暖洋洋的。”

沈力被誉为中国荧屏第一人,不仅是因为她参与了最早期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更是因为她慧眼识珠,亲自选拔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工作者,这批电视工作者后来成为了中国电视界的中流砥柱。

著名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在接受一档节目采访时说:“我能进入主持界,并最终取得了一点成就,都有赖当时沈力大姐对我的提拔。”

赵忠祥还说:“沈力大姐为人宽厚,对待后辈热情、亲切,不遗余力帮助着年轻电视工作者成长。”

而沈力回忆到与赵忠祥的初识,也同样记忆犹新,她说:“那是电视台发展初期,我们各部门都缺人,领导就让我们到各个广播学校去挖掘新人。”

当时在一堆学生的花名册中沈力一眼就看到了赵忠祥,她说感觉他长得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很适合电视上镜。

那时赵忠祥年仅17岁,就在沈力的引荐下进入了央视工作,与赵忠祥同时进入央视的还有一批青年俊杰。

沈力在工作中领着后辈一步步入行,手把手指导后辈开展工作,日常生活中也总是主动关切着后辈的生活日常。

沈力几乎没有犹豫便答应下来。

沈力后来回忆道,当开始参与《夕阳红》节目制作的某个瞬间,她感受到了一种与观众一同成长、成熟直至变老的生命的完整感。

可以说,她的节目陪伴了一代人的人生轨迹。

《夕阳红》节目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而且受众不仅是老年群体,很多中年人、青年人都观看了节目。

对于这些观众来说,电视里的老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何尝不是他们的长辈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但平时忙于工作的年轻一代往往疏于对年老一代的关心。

对整个中国 社会 来说,也是这样。

在此之前,老年群体似乎在中国 社会 隐形了,由于缺少对手机、网络的了解,老年人缺乏途径发声, 社会 也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

而《夕阳红》节目的播出,丰富了 社会 对老年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认知。

凭借着优秀的主持水平,敬业的工作态度,沈力在1995年荣获了央视颁发的“金话筒奖特殊荣誉奖”,这是业界对一个电视工作者的最高奖章了。

站在颁奖台上的这一天,沈力已经年迈七十,距离她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录制节目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她不再青春,一头银白的短发,眼角细细的皱纹,但依然保持着端庄的体态,温暖的笑容,那双圆圆的杏眼,依旧散发着光芒。

时间夺走了青春,但并没有夺去她昂扬的活力,和对工作、对生活、对观众的热情。

沈力在事业上做到了业内巅峰,但在家庭生活上留有遗憾。

沈力还在文工团的时候,一次随团南下演出的机会,沈力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男人。

两人郎才女貌,十分般配,很快就相恋了,但演出结束,她的初恋跟着部队去了哈尔滨,她则跟着文工团去了武汉。

在那个通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两个人一分开,隔着千山万水,就再难寻觅到彼此的踪迹。

纵使那初恋你侬我侬,但是依然无法克服现实的阻碍,两人无奈分手了。

沈力把这份感情放在心中,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沈力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并与之结婚,婚后沈力生下了两个儿子。

但此时正值沈力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她参与制作拍摄的《为您服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沈力每天都忙于为节目选题、录制、拍摄,有时拍摄需要出外景,沈力跟着节目组去到全国各地,经常几周不回家。

家里只有丈夫照料孩子,沈力时常感到遗憾,自己为了工作忽视了家庭,忽视了孩子。

沈力的两个儿子长大后选择了不同人生轨迹,大儿子工作毕业后选择进入央视工作,但由于能力限制,只能当临时工。

他透露到自己也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主持人,但是幼年他的才能缺乏挖掘和培养,也缺乏一个领导他走上专业主持道路的领路人。

对此,沈力往往很自责:“没有把儿子培养成才,是我的失责。”

沈力的第一任丈夫一直默默支持着沈力的事业,料理好家庭,照顾好孩子,让沈力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入工作当中。

但是不幸的是,在他们婚后三十年,沈力的第一任丈夫因为车祸不幸离世。

暮年丧夫,一个完整的家庭变得破碎,这对沈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灰白的头发落了不少。

每天坐在家中卧室的阳台上,看着昔日丈夫的照片,看着阳台上两人一起种下的一盆花,温馨的家庭时光似乎重现在眼前。

但当暮霭昏沉,日落以后,昔日应该已经和丈夫对坐在餐桌前,共进晚餐,但此时她只能一人独坐。

成家的儿子偶尔会打来电话问候,除此以外,家中终日寂寥。

但似乎是上天的垂怜,又或许是缘分在冥冥中的牵连,沈力在北京老街上,重逢了自己的初恋。

少时情侣,再相见时已经成了暮年人,沈力得知他早已离婚多年,他也得知沈力丧偶独居,两人偶尔见个面,排解孤寂的生活。

沈力回忆道:“一来二去,他就有了想法,我冷冷的,后来很多老战友给我做工作,我一想,有个人陪伴也挺好的,就答应了。现在,他做饭,我就刷碗,两个人分着做。”

两人正式结了婚,告知了彼此的家人,邀请了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沈力还特地去染了个头发,把花白的头发染得青黑。

结婚仪式当天穿上了一件大红色中式礼服,金丝包边,而丈夫则穿着黑色西服,戴一朵红花,两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中走入婚姻的殿堂。

随后两人住在一起,有时沈力去电视台工作,丈夫就在家打扫家里做好饭,每到周末,两人手挽手走在北京胡同里,一起逛菜市场。

丈夫总是对沈力说:“我们两个重新在一起是补上了爱情这一堂课。”

此时沈力已经70多岁了,爱情上面迎来了第二春,事业上也有了新突破,她主持的《夕阳红》成为新的王牌节目。

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有着中国电视“第一滴水”之称的主持人。一切就正如那首《夕阳红》唱的那样:最美不过夕阳红。

如今斯人已逝,但沈力留在荧屏上的身影不会被忘记,她的一生,奉献给了电视。

沈力的节目陪伴着最早一批电视观众的人生轨迹,她也会被观众们铭记和怀念,她有过刻骨的感情,也经历着与爱人的生离死别。

但幸运的是,在生命的末尾,她在家人和爱人的陪伴下安然离开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