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和画家的异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音乐家和画家的相同与不同。

学画,学写字,要从学习技法开始。要学习怎样用笔,怎样用色,怎样构图。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就开始通过临摹的方式学习。

“摹”,是将要学习的作品放在下面,上面铺上一张纸,原稿透过纸张浮现出来,然后顺着浮现出来的原稿影子描摹的学习方法。

“临”,是将要学习的作品放在旁边,看一眼原稿,然后自己模仿着原稿的笔法、走向,在自己的纸上画出来的学习方法 。

“临”要比“摹”难度大一些,所以小孩学写字的时候用描红本, 顺着已经印好的字描摹上去;有一些基础之后,就要“临”帖,拿着名家作品放在旁边,看一眼,写一点,力求与原作同步。一开始追求形似,进一步追求神似。

临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可以脱离原稿,不看原稿,依然可以写出与原稿一样形神兼备的字来。但这时依然是在“临摹”,只是将原稿装在心中而已,写字时还是在复制心中的原稿。大部分所谓书法家其实就是走到了这一步,而且还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满足于我的柳体写得无人能比,他的颜体写得惟妙惟肖。这些书体写得人太多了,高手太多了,就有人另辟蹊径,找些生僻的碑帖来学,所以又可以看到众多的金文、汉简专家出现了。

画家大抵也是如此,不过除了笔墨、线条、布局、风骨之外,还要多掌握些色彩、透视等等技法。作画时依然模仿心中已有的名家意蕴。

有一些画家书法家,力求师古而不泥古,尽力摆脱名家印记,创立有自我特色的独特形式、独特技法,这就高明一步了。更进一步,则是摆脱技法和形式的束缚,将写字作画当做表达思想的载体和工具,以思想为指引, 不拘技法、不拘形式,重在记录和传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领悟。走到这一步的人就属凤毛麟角了。可喜的是,写字作画者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还是大有人在,没有思想的人是成不了画家书法家的,至多成为画匠而已。

其实音乐家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没有思想的音乐匠可是大有人在!

学习音乐和学习写字作画一样,也是先从技术开始学起,学习怎么样操控乐器,怎么样掌握声音,怎么样自如地控制好自己的手臂、手指,声带等。

然后,还是临摹,所谓“摹”,就是老师手把手地教,老师做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所谓“临”,就是眼前摆着乐谱,看一眼,弹一点,看一眼,唱一句。音乐有很多细节乐谱是无法完全记录下来的,怎么办呢?听,听名家演奏,模仿名家的速度、力度、气息、句法等等。练习的熟练了,那就可以不用看乐谱了,该弹什么都在心中记住了,也可以不用听示范了,该怎么表现也在心中记住了。

更进一步,就是在临摹出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有句话说:音乐是三度创作的,第一度创作是作曲家完成的,他把想说的事用乐谱记录下来;第二度创作是演奏家演唱家完成的,他们把作曲家的想法重现,展示出来,优秀的演奏家当然不愿意做录音机,他们会在尊重作曲家原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再传达出来;第三度创作的听众完成的,他们在听赏音乐作品时,不仅听到了作曲家的思想,还听到了演奏家对作品的理解,之后,这个作品到底在表现什么呢?听众还会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第三度创作。

可以看出,优秀的演奏家歌唱家不仅复制和“临摹”原作,还会加入自己的阅历和思想。但是,在音乐的作品演奏和演唱方面,很难有独创性。因为,一方面,一首作品,往往已经有一些大家以他们深刻的思考,为后代树立了标杆,这个标杆是很难超越的。其次,演奏和演唱行为本身的“临摹”属性决定了,留给演奏家和歌唱家自由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在首先保证忠实再现原作者思想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发挥是很困难的。

大部分音乐家就能走到这一步,这一步中间,有很多人可以没有思想都可以生存,因为需要音乐匠的场合其实是很多的。少部分可以有一些思想,但由于这种“临摹”式的职业特点,对独立思想的限制很多,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广度、深度均不够,长此以往,即使不思考也可以生存下去,那么,愿意思考,会思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那么音乐家就不能成为具有独特思想,将作品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使用的人呢?可以,那就是成为一个作曲家!作曲家可以将音乐作品当做工具使用,一切技法、风格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而且,由于是第一度创作,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必顾忌原作者是怎么想的,因为自己就是原作者;不必顾忌名家是怎么表达的,因为作品是首创的,还没有任何名家演绎过;更不必顾忌听众会怎样想,因为我想让你怎么想,我就怎么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