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政治左右之分

在日本 也是有左右派的问一下 这两方的差别越详细越好、、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左翼」和「右翼」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单独的「左翼」或「右翼」,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左派」和「右派」也一样,两者是一个盾的两面。
近代日本首先诞生了现在所说的左翼或左派(以下统称左翼,右翼和右派也统称右翼),其后接著产生了右翼。在大正时代初期到昭和时代初期(1910年代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说强烈地感召了日本的学生及其青年人,在它的反作用下,军队中的青年将校和民间也产生出强烈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右翼性的革命思想。而在此以前,日本不存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左翼和右翼。

江户时代的日本是封建主义体制,由大名为首的藩国组成了国家。围绕藩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存在保守?;稳健和改革?;急进的党派。可是到了19世纪中期,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率军舰来到日本后,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放弃了闭关自守体制,与西洋各国签订条约进行谈判。在担心日本被殖民地化的恐怖心态下,产生了攘夷思想,树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强力中央集权国家的尝试(打倒幕府运动)也开始抬头。

这时优先忠诚于天皇,还是优先忠诚于藩主,成为区分保守?;稳健派与改革?;急进派的分水岭。优先忠诚藩主,支持幕府,支持封建体制的人是保守?;稳健派;而优先忠诚天皇皇室,打倒幕府,支持树立中央集权体制的人是改革?;急进派。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保守、维持现状、忠诚藩主的一派为右翼;急进、革命、忠诚天皇的一派为左翼。

但在思想方面,左翼是复古和排外的,右翼却是进步和开明的,这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实际的政策中,左翼坚持闭关锁国体制,而右翼支持对外开放。江户时代中期以后,随著朱子学及国学的普及,尊重天皇的思想深入到日本全国的识字人阶层,以至于江户时代没有反天皇的思想存在,就连幕府在形式上也是尊重天皇(幕府将军的地位,在形式上需要得到天皇的认可)。换句话说,尊重天皇是把天皇作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向心力。

那时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点上,双方是一致的。在幕府末期势力急剧增加的左翼,实际上是要把在公元10世纪已经丧失实权而变成单纯的权威象征的天皇,重新变成国家的主权者,创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假借复古主义之名,复兴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左右翼相争激化的主导前提,在于避免日本被西洋列强殖民化的自卫方式,是应该采取保存藩国体制的前提下谋求近代化(即支持幕藩体制),还是否定藩国体制,在天皇为元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化(即所谓的勤王)的前提下谋求近代化。也可以说左右翼相争点只是手段上的差别。

明治维新是左翼的胜利。在天皇亲政下,以建立国民国家为目标而成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新政府,根据现实情况采用了打倒右翼的近代化政策。进入明治时代,日本左翼和右翼的意义及内容发生了变化。明治新政府的政策是推进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近代化,但由于明治维新是在萨摩、长州等大藩国主导下的革命,所以这些藩国出身的人独占了政府和官僚组织。

废止藩国体制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近代日本,在明治时期的政府组织中保存了萨摩、长州等藩国的封建性质的人际关系,这被称为「藩阀」。具体地说,就是在政府组织中,旧藩国地区出身的人优先在关键的职位上就任。明治时期的14位首相中,有11位是萨摩或者长州出身的人。(日本的内阁制度是明治十八年(1885年)开始的,当时的首相不是由国民选举,而是由天皇任命)。

因此非藩阀出身的人,把明治政府称为「藩阀政府」或「萨长政府」。他们根据当时传来的英、法等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以「自由民权」为口号反对「官吏专制」,谋求「广开言路」,与「藩阀政府」形成敌对的态势。在明治时期,残留有旧幕府时代封建性质的「藩阀」出身的人是右翼,而根据西方近代「自由民权」政治思想,主张制定宪法、开设国会的非藩阀出身的人是左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藩阀政府」的国内政策很专制,但他们的政策是立志在国内推行先进的西洋文化(甚至有人提出废止日语,把日本的国语改为英语的方案),他们在对外政策中也冷静地认识本国的国力,在抵御西洋列强对日本殖民地化的首要前提下,采用了渐进发展的方针,而左翼却激进地主张向亚洲推进扩大势力。和明治维新以前一样,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点上,那时左翼、右翼都是一致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0
不管是左还是右,都不是什么好鸟
相似回答